艺术专业学科特点

01

艺术理论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艺术理论作为创造和指导艺术的理论,它力求概要、系统地阐述有关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诸如: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的发展规律、创作规律、欣赏规律等基础知识。

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特点的学科,它同艺术史、艺术批评共同构成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学(或称艺术科学)。所谓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从属于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三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艺术种类日益增多,艺术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更新,随之又细化为各自的历史、批评和理论。

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都以“艺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相互之间具有联系性。

一般说来,对艺术史、艺术批评的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而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又必须以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可见,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然而,由于三者所站的角度、立场不同,之间又存有差异性。艺术史一般侧重纵向的研究,它以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研究、总结各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发展情况、特点和规律;艺术批评则多从横向的角度,评论艺术家及其作品、艺术思潮和艺术运动等一切艺术现象,如通过对某一艺术家的作品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其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艺术理论则是全面地研究和概括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创作规律等问题。

02

艺术理论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与系统性

由于现代艺术的外延具有宽泛性的特征,“艺术”已成为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多种艺术的集合体或泛称。那么,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的对象、内容、范围、层次必然也是广泛而综合的系统工程。艺术理论除了探讨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历史、作品和艺术家等艺术学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涉及美学、哲学、心理学、法学、民俗学、文化学、传播学和宗教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甚至要了解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对艺术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必须拥有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否则,就难以认识、分析、探讨和界定艺术文化。艺术理论的知识一方面是综合的,同时又是系统的。早期的艺术理论尽管显得较为肤浅、片断、简单,但它随着时代和艺术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和系统。艺术理论现已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多种类、多层次的学科系统。因此,对艺术理论的认识和把握要系统并全面,切勿孤立、片面地看待艺术的理论,否则,会失去客观性与公正性。

2.实践性与发展性

艺术理论不是哪一个人的个人创造和发明,而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实践性是其显著特点。艺术理论的实践性不仅表现在艺术理论的各种思想观点都是从艺术的创作活动、鉴赏活动、艺术思潮等艺术实践中产生的,而且表现在它总是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艺术理论既依赖于艺术实践,并接受艺术实践的检验,又反过来指导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艺术实践,即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因此,任何脱离艺术实践的空洞的教条式的理论研究都是没有价值的。同时,艺术理论又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着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丰厚而不断丰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形成新的体系。因此,艺术理论又是发展的,我们对它的研究应持发展的观点,而任何僵死的、静止的研究都是不可取的。

3.主体性与时代性

艺术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虽是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但决非实践经验的简单、客观概括,其中必然包含着理论家对艺术创造活动内在本质规律和外在形式美的主体认识与探索,具有鲜明的主体色彩和显著的个人创造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主体的立场观点、修养学识和对艺术的认识、理解等多方面。如在阶级社会里,艺术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因而,以主体意识总结艺术实践的艺术理论也必然具有明显倾向性。同时,艺术理论又来自于特定时代的艺术实践,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技、道德等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处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理论家,对于“悲剧冲突”的认识与理解各不相同:古希腊人把不可理解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遭遇皆归因于命运的捉弄,因而形成了“命运悲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是那么的无奈和渺小,主人公越想竭力摆脱不幸的命运,则越是跳入命运的圈套,充分显示了悲剧冲突的契机在于人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在与命运力量悬殊的抗争中必然毁灭的矛盾冲突;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神的权威和力量,悲剧冲突也就从不可抗拒的命运冲突转为人的性格冲突,于是有了“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就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优柔寡断、思虑多于行动的忧郁性格所造成的无法排解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理论又有新的解释,认为悲剧冲突的根基,既不在前生注定的命运,也不在人物自身的性格,而在于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是构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可见,艺术理论总是带有明显的时代、阶级和主体的印记。

4.继承性与创造性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任何新的理论成果的产生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即“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经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如以再现生活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以表现理想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倾向是由古至今形成的两种既相对立又相互补充的艺术方法。虽然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其精神实质却代代相承,具有继承性。对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我们是要继承,但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继承只是手段,而创建适应艺术发展的新理论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当前,我们在建立新时代的艺术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发展了的艺术实践的新情况,不断革新、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理论。

5.民族性与交叉性

艺术理论也是一定民族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的艺术理论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传统的艺术,以“真”与“美”作为艺术的最高理想,强调“摹仿”自然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美,因而形成了一种以写实为主导倾向的艺术理论;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则把“传神”放在首位,重视的是意境的创造,强调抒情达意而把“形似”放在次要的位置,因而形成以“写意”为主导倾向的艺术理论。不同民族的艺术理论既具有不同特色,又呈现出交叉性或交流性(互补性或国际性)。应该清楚,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包括理论),决不是平行式的发展上升过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也就是说,东方传统艺术重表现,西方则重再现;而到了现代,东方由传统的表现转向了现代的再现,西方则由传统的再现变为现代的表现。东、西方艺术正是在这种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布莱西特,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吸取丰富养料,创立了“陌生化”表演体系;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艺术理论更是从欧美等西方各国大量学习、借鉴艺术创作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以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03

学习艺术理论的意义

艺术理论源于艺术实践,它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水平、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许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他们片面地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了专业课,能创作出漂亮的作品就行,而艺术理论既枯燥难懂,又毫无用处。其实不然,一个人,即使你有高超的技艺,但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话,那么你的所谓“高超的技艺”,也是没有根基、肤浅和短暂的。古人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是创造事物,而工匠们则缺乏创造性,只会照着葫芦画瓢。而我们的高等院校是培养“知者”之地,如果你只学技艺,而缺乏必要的理论学识,最终是难以成为有智慧、有创造性的“大方之家”,充其量不过是个专会模仿的“匠”而已。再者,艺术理论凝结了历代艺术大师们(不仅是艺术大师,也是理论大家)的智慧和直接成果,这些精神的或物质的宝贵遗产,既体现出人类艺术发展的延续性,又是我们今后创造和发展的起点。我们学习之,就是为了认清人类艺术所走过的历程,把握和继承大师们的思想精髓和精湛技艺;惟此,我们才能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才能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的确,理论是枯燥、难懂的,但只要你思想重视(明确学习艺术理论的重要性),方法得当(理论联系实际的求知方法),不断探索,定会受益其中。那时,“理论”会使你思想充实、修养提高,并使你艺术生命永葆青春!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0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