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胡雅婷

据说,《问苍茫》火了,成了网络话题,在下偶刷到短视频,却未去追什么剧。央视一套于1月2日重播,今日是1月6日,回放只有一周时间,眼看就要过去了,家人提议看看无妨。于是,边敲电脑,也边看看。又乘隙浏览几个帖子,觉得值得一转发。这些天来,总觉得《问苍茫》少了点什么。苍茫的意思是空旷辽阔、无边无际。苍 : 深青色,深绿色;茫 :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苍茫是形容词还是名词?如作形容词,能不能问?原句是“问苍茫大地”,落在了名词的“大地”上。故《问苍茫》应加六个点(……)改为《问苍茫……》。这样给人不少想象空间,同时片名也就很有特色,您认为如何?

请教:今日头条为啥出此奇规——不让转发——即使很重磅的帖子获通过,但也只能让关注了的网友看到,为何要限流?

历史剧《问苍茫》何以动人?

原创/披荆斩棘的麓山君

历史,终究会让人记住。

12月12日,电视剧《问苍茫》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式开播。作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重点剧目,《问苍茫》目前仅播四集,全国收视直逼第一。该剧承接《恰同学少年》和《觉醒年代》等,讲述了从1921年至1927年,从中共一大归来的毛泽东,带着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的忧国之问,矢志不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

12月12日,电视剧《问苍茫》在央视一套正式开播,芒果TV全网首播,湖南卫视随后播出。海报来源:芒果TV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将目光对准1921年至1927年的华夏大地,又将知晓怎样的热血故事?

在橘子洲头最南端,有一个问天台。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站在这里,望着北去的湘江,带着对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的忧国之问,写下千古词作《沁园春·长沙》,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荡起百年的时代之问。

《问苍茫》的剧名,便是源于《沁园春·长沙》。

从这里远眺,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风景绝佳。但青年毛泽东却无心于身边的美景,想到的是军阀混战,山河破碎,老百姓流离失所。

而今抬头看,可以看到一尊伫立在洲头的毛主席青年时期大型雕塑。毛泽东1925年在橘子洲头的惊鸿一瞥,就这样被雕塑定格下来。那飘逸的发型,坚毅而略带忧愁的脸庞,深邃的目光,让人感怀。

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邹麟 摄

这一年,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此时的毛泽东,尚是一介书生,他大病初愈,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湖南省军阀赵恒惕还电令对他进行全省通缉。

而毛泽东,没有对革命的前途有任何的怀疑。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心心念念的,是那段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

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的时候,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就像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表达的那样: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这种青春力量的呈现,在《问苍茫》里比比皆是。

“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女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蔗,女的半边种黄连,半边苦来半边甜……”当毛泽东唱起轻快的韶山山歌,给我们留下一个自信的背影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亲的毛泽东。青年毛泽东冬泳、踢球、种地等生活细节,更让整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沉沉黑暗中,是谁在燃灯执火?茫茫乱世里,谁在独立苍穹?浩浩江风中,谁在中流击水?滔滔洪流里,谁能力挽狂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年轻人,躬身入局,寻找新路,开辟榛莽,获得新生。他们那么热烈地理想过、爱过、惆怅过、追求过,在风雨如磐的激荡岁月之中熠熠生辉。

《问苍茫》中还原的长沙街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手写的信笺、按老照片还原的名场面……《问苍茫》以青春为底色,通过光影、色彩冷暖的对比,将历史真实感融在油画般的场景之中,与当下的青年受众产生共鸣,也在情理之中。

燃灯执火,待热焰穿透寒苍;破晓前行,让黎明照亮迷茫。

《问苍茫》是一部历史大剧,更是一部回望百年风雨征程的“敬初心”之作。

电视剧《问苍茫》海报。图源:《问苍茫》 官方微博

以毛泽东成长经历为线索,来贯穿1921年到1927年的影视作品并不常见。

毛泽东不是一出场就是“指点江山”的伟人,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他是怎么干出来的?他是怎么被党被人民被历史选择为领袖的?”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问苍茫》总编剧陈晋说。

“毛泽东他同时在共产党、国民党两党任职,他自己的经历,他的思想轨迹,他的探索的一个进程,都是处于不断地变化成长蜕变的状态。”《问苍茫》另一位总编剧梁振华说。

《问苍茫》主要描写的就是青年毛泽东以一个“探路人”“早行者”的姿态,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

1921年中共一大到1927年八七会议之前,彼时的毛泽东,不同于“恰同学少年”时书生意气;那个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也尚未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

前有中国共产党建党史,后有独立的武装革命史,而1921—1927年这6年,在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却鲜有完整的荧屏银幕表达。

究其原因,梁振华认为,一是人物和情节线索非常复杂,二是存在不少史实认知上分歧或争议点。

历史剧必须反映历史的趋势,必须显现历史自身的内在逻辑。

如果把历史写成多个偶然事件的堆积,那不过是描画了一些历史表象,不可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历史剧创作,就在于用艺术的方式激活历史,还历史以生命和灵魂,能够与历史对话。这是《问苍茫》的第一大看点。

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都能从《问苍茫》里找到最初的动因。

毛泽东所探究的大本大源,后来,在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大本大源,就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未来构想,一个理想的蓝图。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一个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现代化国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如此,“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1921年7月,毛泽东同志出席中共一大,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在一个个的历史瞬间,鲜活起来。

电视剧《问苍茫》影视片段截图。

在人物塑造上,不单重点刻画毛泽东的成长和蜕变,也把镜头对准其身边光彩四射的诸多同行者。

对陈独秀的形象刻画落脚在实地。第一次是到上海开展工作,一边听戏文一边拒绝了共产国际想要直接领导中国的提议。

第二次是与好友一边开会一边打麻将,结果却被巡捕房抓走。明明是被捕入狱,但他却拿着搞研究的公文包。 有好心态又有好胆识,陈独秀的形象稳稳立了住起来。

在前两集的剧情中,最出圈的女性角色就是宋佳饰演的宋庆龄,不仅看起来端庄大气,一言一行也透露着大智慧。尤其是当孙中山说完“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时,宋庆龄的一个眼神,既有对丈夫的担忧,也有对局势的看破。

湖南自修大学正式招生,吸引众多考生前来,毛泽东、贺民范、何叔衡担任面试官。在问及“我之志愿”这一问题时,夏明翰表示愿以余生,献身革命……

纵使风雨如晦,但总有人举起火把将长夜点亮。

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中,优秀人才比比皆是,他们是怎样风华正茂的一群“同学少年”?他们身上有哪些现在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

这是《问苍茫》的第二大看点。

拍摄阶段,全剧的761个场景、近万套服装、54000件道具,重要的会议、主要人物出场的场景,重点的办公场所和居家环境,都按照历史照片进行了复制还原。为了真实还原历史细节,置景组复原了清水塘和韶山冲等地多处毛泽东当年居住的房屋。

为了更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剧组还原了韶山冲等多个毛泽东的居所。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戏份涉及5个城市、500余名演员,主创团队先后到长沙、韶山、安源、广州、武汉等地进行了多轮采风调研,到清水塘故居、韶山故居、杨开慧故居、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陈列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党史陈列馆、橘子洲头等地查阅了近百本权威史料书籍,搜集了近千万字资料,在充分听取党史和影视专家意见、吸收最新党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打磨和围读修改,数易其稿才完成了剧本创作。

这其中,长沙作为青年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岳麓山下湖南师大求学多年的梁振华告诉橘洲君:“沿着青年毛泽东的足迹故地重游,我们去了橘子洲头,去了第一师范,去了清水塘,去了中山路上的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这些都是电视剧里要讲述的地方。历史现场走一走,虽然一百年前的某些风物已经不在了,但是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朝气,依旧让我们创作者感动不已。”

《问苍茫》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重点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潇湘电影集团、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长沙市委宣传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支持,北京青春你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完美世界影视有限公司、北京五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广电策划发起,潇湘电影集团、当燃影业创作拍摄和制作发行,是湖南广电2023年“新征程上谱新篇”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之一,并被列入长沙市2023年的重点文艺精品项目。

曾执导《隐秘而伟大》的青年导演王伟,汇聚王仁君、嘉泽、宁理、白客、唐曾、吴幸键、张晓龙、魏大勋、焦俊艳、牛骏峰、郑业成、马少骅、宋佳等数百位演员,在经过127个昼夜、拍摄857场戏的努力后,交出凝聚“初心”的答卷。橘洲君了解到,在拍摄期间,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到17小时之间。

这群格外年轻的主创们,成为《问苍茫》的“首批”青年观众。剧中杨开慧的扮演者嘉泽,在拍摄期间向剧组临时党支部递上入党申请书。“学党史、拍伟人、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2021年播映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在豆瓣平台上被打出了9.3的评分。

而新上映的《问苍茫》,不少网友认为它将有潜力超过《觉醒年代》。

“‘在这浩渺的大地上,是谁决定了命运的起伏?’,这台词绝了!”

“不快也不慢,看了让人心绪平和。”

“多线叙事也不觉得乱,台词和画面都很考究,是中式美学。”

“我以前试过查资料,但太长了,我有长文阅读障碍。现在希望这部剧好好呈现这段历史,到时再结合些史料学习。”

……

电视剧热播,带动不少观众循着青年毛泽东的足迹游长沙。

在橘子洲头的橘洲路2号,一栋红砖房子在绿树的掩映下,并不十分引人注意。进楼的第一道拱门上,写有“恰同学少年”五个鎏金大字,两边贴有对联“公诚勤俭”“知耻明德”。

《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刘丹 摄

这是《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的所在地。这个红色多维沉浸式演艺项目自今年5月推出以来,口碑持续走高,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热门剧目。

“一班同学来这里报到!”“二班同学请跟我来图书馆……”在《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每一个人都会以“同学”身份代入历史,与百年前的湖湘青年成为同桌挚友。在湖南一师的图书馆,偶遇留着长辫子的老先生、青春靓丽的向警予和陶斯咏,听他们谈论“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在课堂和杨昌济老师对话“理想”,一起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去蔡和森家做客,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起相聚……

百年前山河动荡,民生凋敝;百年后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无论是《问苍茫》还是《恰同学少年》,都在鲜活还原百年前的“觉醒年代”。

“一百多年前,这样一群有志向、有情怀、有理想的人,他们不在乎一己悲欢,愿意为这些理想、情怀付出生命的热忱。对我们今天的观众来说,大家看看一百年前的青年是如何回应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呼唤。”梁振华说,“我相信即便过了一百年,这些故事还能够对今天的年轻人有着精神的感召。”

新时代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星火引路,初心不改,必然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来源/山水洲城记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担任总编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问苍茫》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热播,芒果TV、优酷同步上线,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也正在播出

该剧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作品首次重点聚焦1921年至1927年间青年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早行者”到“开拓者”的历史性转变,是一部回望百年风雨征程的“敬初心”之作。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百余年前,青年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发出的世纪之问。《问苍茫》这部作品的正源于此问。多年后,人们在这片平安富足的土地上回望来时路,依稀可见那些为国、为民、为时代命运上下求索的青年们的青葱模样。彼时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混战,中华儿女的命运究竟该通往何处?是所有心系国家前途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叩问。

欲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不妨从这个故事开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问苍茫》讲述了1921年至1927年,参加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之问,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在矢志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以早行者的思考,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问苍茫》以青年视角、人民情怀、现实旨意,描摹毛泽东同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奋斗之姿。讲述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如何从风雨飘摇中寻求破局,又如何怀揣着新思想勇毅前行的艰难历程。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问苍茫》总编剧梁振华

原创/胡雅婷

2021年10月,当梁振华接到这份创作委托时曾一度犹豫过,他直言:“这个题材挑战大,诱惑力也大,但当时我心里有点没底。一是这项目要求创作者具备高屋建瓴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并坚持正确的党史观;二是项目创作难度特别大、制作时间特别紧、工作强度特别高。”但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伢子,他自觉更有责任将毛泽东的故事讲好。所以,当他下定决心后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

主创团队查阅近百本权威史料书籍,与党史专家多次座谈,进行了三次采风,走访长沙、韶山、安源、广州、上海、武汉等数十个地方。为了更加贴近历史温度,主创们选择了“沉浸式”体验,他们数次亲临历史现场,梁振华表示:“沿着青年毛泽东的足迹故地重游,我们去了橘子洲头,去了第一师范,去了清水塘,去了中山路上的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这些都是电视剧里要讲述的地方。历史现场走一走,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朝气让我们创作者感动不已。”这些都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1921-1927,重温求索之旅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经过多年的开掘,诸多开辟鸿蒙的大事件早已悉数被搬上荧幕,那些有趣的被镶嵌在历史缝隙中的留白部分也已在无数创作者笔下有了各色演绎。换而言之,如何在已老生常谈的题材中找到新意是本次创作的第一道难关。

最终,《问苍茫》将故事聚焦在了1921年至1927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八七会议毛泽东正式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几年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但因为这期间历史人物和事件芜杂,毛泽东自身的成长蜕变也十分复杂,想要找到一条核心叙事脉络十分艰难,因此以往的影视作品对于这一历史阶段鲜有涉及。梁振华说:“创作遇到困难的地方,就是故事最可能精彩的地方。”所以他没有绕路而行,而是选择了直面。梁振华说:“聚焦这六年,直面探索正确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是《问苍茫》的题旨所在。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然,影视化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都是新鲜的,这又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动力。”

“你这个伢子,胆子可真大!”泊船老人担心游泳的青年人,青年却气定神闲:“不管这水有多急,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照样有法子治它……”一段颇有寓意的对话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也奠定了《问苍茫》这个故事中毛泽东的形象基调——《问苍茫》中的毛泽东不是一出场就运筹帷幄的高人,而是一个依旧在成长路上的青年党员。

参加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从发展团员、党员到发动工人运动,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坚决同国民党右派做斗争,从发现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青年毛泽东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历史的一步,他带着对中国革命之问、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以早行者的思考,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一步步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问苍茫》的故事,就是让观众跟随青年毛泽东的视角,一起重温这段为真理上下求索的历史,重走这条为民族解放寻路的荆棘之途。

除了对于“伟人正年轻”的刻画,《问苍茫》还围绕毛泽东的成长路径,描绘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劈开新路的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并肩作战的蒋先云、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不让须眉的杨开慧、杨之华、邓颖超……历史的洪流被这些风云人物搅动,涌起时代的滔天巨浪。

作为一部以青年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问苍茫》聚焦于1921-1927年的毛泽东的革命与人生历程,在影视作品中讲述了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在知行合一的历史实践中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命题。

“史”与“诗”的交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第二道难关便是“史”和“诗”的平衡。尤其面对毛泽东这样的伟人领袖。如何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下,既能还原历史原貌,又能兼顾故事的艺术性,是主创面对的又一大挑战。

对于《问苍茫》这部作品来说,什么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梁振华这样说:“既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吃透大量史料文献,深入挖掘重大革命题材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也要具备能够把所有的史料文献串联于一体的思想和时代高度,即‘为国家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这直接关乎怎么理解毛泽东及其身边的‘真同志们’一起探索正确革命道路时的艰辛,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决心。”

据悉,为了最大程度深挖该题材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问苍茫》主创团队创作前期翻阅超过5000万字历史资料,剧本会历时近1000小时。在角色设定上,全剧有约40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其中至少350位有历史人物原型。在史料中所有有迹可循的场景和人物,在拍摄阶段都对照历史照片进行了复刻还原。此外,该剧还请来曾任大型电视文献片《毛泽东》的总编撰的党史专家陈晋担任总编剧,力求绝不出错。

更难能可贵的是,电视剧《问苍茫》并未将作品当成一部纪录片来写。在“大事不虚”的基础上,作品在人物、台词、细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诗意化表达。作品展现的不是一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毛泽东,而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毛泽东。剧中大量增加了青年毛泽东冬泳、踢球、种地等生活细节,让伟人从历史横流中走到烟火生活中来。梁振华一再强调:“他们不仅仅活在历史词典、政治文献中,他们那么热烈地理想过、爱过、追求过、惆怅过,用炽热的理想点燃了一个时代的光亮,相信在不同时代都有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在历史漫长的隧道中散发光芒。”

在艺术表达上,《问苍茫》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留白、双关等叙事技巧。比如毛泽东与贺民范登山时,贺民范那句“山高路陡,我走不动了,你自己上去吧。”看似在说山路,实则在说革命之路。剧中处处可见此类的诗意化表达,这些巧妙的设计就像是主创们藏进历史缝隙中的诗谜,等待着观众一一破解,共同完成这个故事。

跨时空共鸣的“创业启示录”

能否跨越时间的鸿沟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是判定一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关于这个问题,梁振华表示:“一方面,现阶段讲革命史的时代语境与过往已经不太一样,创作者对革命史的哲学认知和思想高度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重大革命题材创作不能一味地以‘历史教科书’作为创作目标,只是展示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忽视了艺术性转化,将经得起考验的史观、扎实的文献功夫和符合艺术传播规律的形象表达融为一体,是这类题材创作的一项艰巨使命。”

《问苍茫》为了拉近青年观众与伟人之间的距离,独辟蹊径地寻找到了与青年共鸣的内核——以创业、找路、成长为主要脉络构建青年毛泽东的蜕变路径。《问苍茫》以崭新的叙事角度解读毛泽东在革命道路上的求索之路,试图以伟人的建功立业之路,为当下普遍处在迷茫的青年观众提供一种可参考的解题思路。

比如开篇剧情里毛泽东在没钱没地的情况下欲创办自修学堂,巧妙向赵恒惕求援;再比如工人运动开展不顺时,毛泽东想到了利用舆论力量化解危机……故事通过诸多此类剧情,将伟人的革命道路与现代青年求业创业之路建立链接,试图谱写一部能够启迪现代青年心智的“创业启示录”。

除了人生理想和创业路上的困顿和破局,《问苍茫》也将笔触对准了伟人的情感与生活。理想道路上如何兼顾家庭等当代青年面临的问题,故事中也多有涉及。比如剧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妻子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来上海跟毛泽东团聚,但是按照组织纪律的规定,毛泽东无法入镜,所以最后只能留下一张没有毛泽东的合照,这样有温情却又不得不取舍的情景,让这对革命夫妻的感情显得更加深刻动人。

以青年人的视角,去重新解读伟人的蜕变,当观众能从原本高山仰止的伟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情感链接才能真正被建立。《问苍茫》虽然写的是历史,映照得却是当下。故事不仅为青年观众提供了人生谜题的参考答案,也给了当代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正如梁振华所言:“一百年前,这样一群有志向、有情怀、有理想的人,他们不在乎一己悲欢,愿意为这些理想、情怀付出生命的热忱。对我们今天的观众来说,大家看看一百年前的青年是如何回应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呼唤。我相信即便过了一百年,这些故事还能够对今天的年轻人有着精神的感召。”

谈到对于《问苍茫》这部作品的期待,梁振华直言有三个愿景。“其一,正面回答观众对这六年里感兴趣但未解的革命探寻谜题;其二,真实还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至关重要的阶段如何重拾初心,找到与人民大众的结合点,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并最终成长为中国的执政党的历程;其三,希冀当代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故事后,真切感悟到革命理想高于天,并能够不断从中吸取力量,激励他们在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永远奋斗。”

“问苍茫”中的“问”,究竟是什么?百余年前,毛泽东和革命先烈们问的是中国革命如何展开?问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哪儿?问的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由谁来掌握?毛泽东带着他的叩问在摸索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前路。今日,我们应该问什么,梁振华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个体,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的来路,也是我们为之继续奋斗的前途。”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问苍茫》以诗意动情的方式再一次带我们重温了伟人的青年时代,如果非要给这个故事一个注解,梁振华如是说:“世上本无路,有人开荒拓道,于是有了路。那个时候,走的人也不多,甚至人们不会认为这是一条路。但他终究不是孤独者。这条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跟随人。此刻,他们也许不知道路的尽头是哪里,但行走就是意义。寻找和叩问,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问苍茫》是一个关于行路的故事。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公众号

《问苍茫》是怎样炼成的

——写在电视剧《问苍茫》收官之际

原创/龚政文

全网争说《问苍茫》

1月4日,32集电视剧《问苍茫》在央视一套及芒果TV等平台收官。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还在播出中,与此同时,央视已经安排重播。从2023年12月12日央视一套开播以来,该剧在CVB总局大数据份额10.835%,排名全国所有频道第一,湖南卫视收视居省级卫视第一,芒果TV各端口总播放量5.97亿次,全媒体触达观众6亿。媒体关注度之高、话题之热、各界反响之好、专业平台评分之高,已形成年度现象级大剧之势。新华社在2023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中,将该剧列为电视剧之首,各大主流媒体刊发报道评论1800余篇。仲呈祥、王一川、吕帆、杨乘虎、冷淞、陈立强、杨毅、张斌等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肯定。特别是,除了主流媒体、精英人群,该剧在网络端及青年族群中获得超高关注度,众多网络创作者、UP主纷纷下场;全网话题阅读量40亿,其中抖音主话题11亿,微博主话题4.4亿。#看问苍茫一秒都不敢快进#,#今晚的眼泪都给了问苍茫#,#问苍茫中的亲情好感人#……年轻人自发追剧、评剧、推剧形成热潮,堪称全网争说《问苍茫》。知乎评分9.0,豆瓣评分8.7,微博剧集榜最高第二名……

为什么要拍摄《问苍茫》

《问苍茫》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策划创制、主投主控,由湖南广电旗下潇影集团当燃影业承制的一部作品。2021年,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各项活动还在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想到,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作为毛主席家乡的广播影视机构,湖南广电应当推出一部有分量的电视剧,以纪念这位伟大人物。但拍哪一段,却颇费思量。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反映毛泽东的影视作品,汗牛充栋,佳作迭出。最终我们确定写1921年建党之后到1927年上井冈山之前的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从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到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革命家,从一名革命的理想者到一名革命的实干家,从一名普通的党代表到一名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领导者,这六年对他的成长及后来的道路选择至关重要,值得深度挖掘。而现有的影视作品,集中写这六年的还没有,因此,《问苍茫》在毛泽东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具有填补空白、完成拼图的作用。很多网友说,《问苍茫》是《觉醒年代》的续集。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策划时的自觉追求。

《问苍茫》想塑造什么样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党的一大13名代表之一,但大浪淘沙,党的创始者们后来分化剧烈,只有毛泽东创造了不世之功,成长为党的领袖。为什么?这是《问苍茫》要着力揭示的。

从一大会场回到湖南的毛泽东,除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革命理想外,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深深地扎根中国的大地,获取丰厚的营养,同时不断生长,不断进阶,在早期的共产党人中脱颖而出。二是知行合一,执行力超强。他积极履行党交给他的使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陈独秀在党的三大上表扬他“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是对他整个这一时期才干和业绩的高度概括。同时他又独立思考,决不盲从。三是视官位和钱财如粪土,忠于革命理想。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代理宣传部长,月薪120大洋,官不可谓不高,禄不可谓不厚,如果是一般人,很可能就脱离共产党了,而毛泽东毅然决然地舍弃优渥的生活和飞黄腾达的前程,选择颠沛流离、生死未卜。这需要何等坚定的信仰和何等顽强的意志品质!所有这些,对当代青年都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问苍茫》以毛泽东为主角,但注意把他放在时代的洪流和风云际会的人物群像中去塑造。陈独秀、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蒋介石、汪精卫、蔡和森、张国焘等和毛泽东发生过交集的风云人物一一出场,并且戏份不少,其中有大量历史细节第一次呈现,更造就了孙中山与毛泽东之间、陈独秀与毛泽东之间、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等大量名场面。

此外,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令人怦然心动、荡气回肠的。二人既是“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比翼、和云翥”的灵魂伴侣、革命夫妻,也有“知误会前番书语”“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情感误会和冰释前嫌,这与现在恋爱婚姻中的小儿女一般无二。剧中激昂的革命叙事和动人的爱情叙事有机融合,很多人都被剧中毛杨照全家福、杨开慧煮寿面为毛泽东过生日、最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永别杨开慧的画面深深泪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的灵魂拷问,其声音穿越百年,直击人心。剧名《问苍茫》就是“问苍茫大地”的简写,既不离毛词原意,也借鉴了杜甫“独立苍茫自咏诗”的句式,别有一番意味。

《问苍茫》是怎样炼成的

三年来,作为组织者的湖南广电,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打造精品力作的坚定决心,出题目,定方向,搭班子,组团队,筹资金,抓调度,一直紧紧抓住不放,全程指导把关,又充分信任当燃影业制作团队。终于在前几年推出《江山如此多娇》《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麓山之歌》《底线》的基础上,再上层楼,攀登高峰。

这部剧的成功,得益于专业且敬业的主创团队。总编剧之一的陈晋是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既是大学者,又是会心人。他的大量党史著作都有思想者的独特眼光、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才情。另一位总编剧梁振华是近些年创作颇丰、艺术上越来越成熟的中年实力派,他将无限的热情和全部的功力都投入到创作中。主创团队查阅近百本权威史料书籍,与党史专家多次座谈,进行了三次采风,走访长沙、韶山、安源、广州、上海、武汉等数十个地方,开展“沉浸式”体验。青年导演王伟才华横溢,对艺术要求一丝不苟。电影般的影像质感、完美的叙事节奏和精彩的人物表演,使全剧具有极高的品质。艺术家们的倾情付出,使这样一部有一定观赏门槛的电视剧收获了几乎一致的好评,而且越到后面越受喜爱追捧,用网络大V的话是“倒吃甘蔗,越吃越甜”,用网友的话是“这部剧后劲好大”。

《问苍茫》在创制、播出过程中,得到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极大重视、关心和支持。国家广电总局和湖南省委将之列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重点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慧眼识珠并悉心指导,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全力支持,还有诸多联合出品单位积极参与。正是各方的强大合力,成就了这样一部现象级作品。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