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当代艺术学院

北京时间3月7日晚,2023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就在此前,今年76岁的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几乎是颁奖前呼声最高的建筑师之一。

这位当今全球最具盛名的大师,除了普利兹克奖,几乎把世界其他的建筑大奖拿了个遍:阿尔瓦阿尔托奖(Alvar Aalto Medal)、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the AIA Gold Medal)、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Praemium Imperiale)……

从业的40多年里,霍尔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西方建筑师之一,打造了包括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北京当代万国城MOMA、成都来福士广场等作品。

这期“经典大师”,我们聊聊斯蒂文·霍尔。通过他打造的公共建筑,看看这位当代建筑的推动者,为如今的建筑界提供的灵感、支持与影响力;通过他的自宅,看看这位建筑大师,如何将光作为“建材”,让光影充盈空间的每个角落。

1947年,斯蒂文·霍尔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一个西海岸的普通小镇,与大城市西雅图隔海相望。从小镇走出来的霍尔,一切白手起家,职业生涯的开始不轻松。

1976年,从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霍尔搬到纽约,租下别人家的一个阁楼,每个月250美金。平时靠当老师来养活自己。每天睡的床,是一块简易的胶合板;没有热水,就去离家不远的基督教青年会楼里“蹭澡洗”。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年,霍尔逐渐展开自己的建筑师生涯。

▲斯蒂文·霍尔在自己的工作台前©️architectmagazine

从业的40多年里,霍尔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西方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在中国的设计实践。

2003年8月,受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邀请,霍尔第一次来到南京。在南京佛手湖湖畔,他接到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四方当代美术馆。

▲2019年3月,一条在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斯蒂文·霍尔个展时拍摄并报道了霍尔的故事

整栋建筑近2800平方米,从地下到地上共三层。建筑设计的构思,来源于中国水墨画。

霍尔在这栋建筑里加入了中国古人在描绘庭院时使用的“平行投影”(散点透视):从地面庭院上坡走向美术馆入口时,视线一直延伸、看不见尽头;而在二层展廊的尽头,视线投向远处的南京主城区,便成为了西方绘画透视法中的消失点。

一层有庭院,以黑色竹纹模板混凝土墙做导引,人顺着地势上坡走,视线却看不到路的尽头。

二层是半透明的展廊,蜿蜒地高悬在空中,整体呈顺时针旋转,最后结束在一个展厅空间,可以眺望远处的南京主城区。

▲四方当代美术馆内部©️STEVEN HOLL ARCHITECTS

围绕四方当代美术馆的二层展厅,霍尔使用了一种半透明的外墙。在天光的映照下,透出像日本纸屏风一般柔和的光线。

一层和负一层的展厅虽然被厚实的墙壁所围合,屋顶连续开启的天窗带入室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自然光。

▲四方当代美术馆内部©️STEVEN HOLL ARCHITECTS

四方当代美术馆开启了霍尔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在北京的当代万国城MOMA,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深圳的万科总部和成都的来福士广场四个已落成的建筑中,当代万国城MOMA与鸟巢体育馆、CCTV央视大楼一起,曾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当年的十大建筑奇迹。

如今,仍有许多在杭州、上海、台北等地正在设计或建造中的项目。霍尔已经成为在中国拥有最多建筑作品的西方建筑大师之一。

▲霍尔在中国已建成的项目当代万国城MOMA、深圳万科总部和成都来福士广场©️STEVEN HOLL ARCHITECTS

大型建筑之外,霍尔的小住宅设计一样引人注目。他曾说过,小项目也可以做得很有趣、更纯粹,想法也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出来。

从2014年6月开始,霍尔进行了一个名为“IN”(内部)的研究项目,根据霍尔建筑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的资料,“IN”项目想要探索的,是内部空间的可能性。在霍尔看来,内部空间是决定一个房子美与否的关键。它有两层含义:一个空间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无法被单一定义;功能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

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Dimitra Tsachrelia在2016年合作设计的自宅,便是其中的探索之一。

▲“IN“探索项目之一:霍尔的自宅“Ex of In house”©️STEVEN HOLL ARCHITECTS

外形上,整个房子由一个球体出发,延伸出以长方体、梯形体为主的几何体拼接。虽然只有85㎡,但可以容纳五个人居住。

▲自宅内部©️STEVEN HOLL ARCHITECTS摄影:Iwan Baan

窗洞是经过霍尔的精确计算而开出的: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也可一览户外之景。

▲引景入室摄影:Iwan Baan

几何体拼接空间的存在,让墙面形成了复杂的形状。内部空间也因此发生变化:整个房子,没有一间独立卧室,只有一个主空间,以及一个位于二楼的开放空间。

以居于中央的厨房为原点,周围的空间,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偏好,自行布置。

▲自宅内部©️STEVEN HOLL ARCHITECTS

材料也尽量做到了在地环保。玻璃和木材均为本地采购之余,墙壁由桦木胶合板制成,门框、楼梯、三维窗户均由桃花心木加工而成。

除了使用化石燃料,由于主要建筑材料是用天然油木,再加上一个地热井坑,室内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十分宜人。

▲自宅全貌摄影:Paul Warchol

霍尔将这座想象力丰富的几何创意住宅,命名为“Ex of In house(探索中的小屋)”,在当时,冲击了业界流行的“商业、老套、重复”的设计语言,并指引了后续很长一段时间以开放、多功能为首的空间实践。

▲隐于林中的实验住宅©️STEVEN HOLL ARCHITECTS

霍尔小时候家门前有片湖,他记得每天清晨阳光投向湖面时,总是波光粼粼的,从小就对光线着迷。

他认为,光产生的阴影,光的方向,光的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折射与反射……当所有这些光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会重新定义一个空间。

这些经历与设计体悟,也让霍尔成了最擅长用光来“造”房子的建筑师。

▲自宅“Ex of In house”里的光摄影:Iwan Baan

1997年,霍尔为西雅图大学设计的圣·依纳爵教堂,把七个“光瓶子”,插入进了一个朴素的混凝土盒子。

七个光瓶子,代表上帝创造世界的七天;七种不同的颜色从不同的孔洞中倾斜而下,室内空间则有了不同的气氛,配合不同的宗教活动。

▲圣·依纳爵教堂©️STEVEN HOLL ARCHITECTS

在纽约的皇后区,与曼哈顿岛相对的一侧,霍尔用9年时间打造出一个服务于当地社区的图书馆:朝向曼哈顿岛的泡沫铝外立面上,开出了巨大的不规则窗,给了使用者一个朝向城市的美丽视野。

▲猎人角社区图书馆©️STEVEN HOLL ARCHITECTS

马克尔中心,坐落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宽阔街道交叉口,透明与哑光半透明的玻璃幕墙、天窗,使自然光线能进入到建筑中。户外的倒影池又给室内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线。

▲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又称“马克尔中心”©️STEVEN HOLL ARCHITECTS

在伦敦,为癌症患者及家人提供疗养的玛吉中心,霍尔用了哑光的白玻璃做外层,镶嵌其中的彩色玻璃碎片,来源于中世纪音乐的“纽姆记谱法” 。随着时间与季节变换,多彩的光线会洒满屋内的楼板与墙面。

▲伦敦玛吉中心©️STEVEN HOLL ARCHITECTS

芬兰赫尔辛基市的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霍尔通过弧形屋顶和天窗的设计,把北欧的低角度自然光引入美术馆25个展厅的每一个空间里。

▲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内部©️STEVEN HOLL ARCHITECTS

在霍尔的观念里,要拥有一个300人、500人的事务所,这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种荒谬的追求、荒谬的价值体系。

从1981年开始,霍尔就在做老师,现在已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终身教授。对于年轻建筑系学生,他有个建议:去旅行,去实地看建筑。他惋惜现在是个“Instagram建筑”的时代——做设计,常常只是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在他的眼中,任何一座伟大的建筑,无论是它的空间、光线还是材料,都需要人们实地体验。

▲猎人角社区图书馆设计水彩稿©️STEVEN HOLL ARCHITECTS

▲马拉维图书馆设计水彩稿©️STEVEN HOLL ARCHITECTS

霍尔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项激烈的、需高度集中的工作,如果一个设计师担负着支付400人薪水的压力,就没法专注做设计了,因为他需要关注如何才能赚到钱。这也是他觉得现在建筑行业文化中最大的问题。

4年前,霍尔接受一条采访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现在学建筑的学生们,毕业后会想去一家大公司工作,尽快挣钱还昂贵的学费,这很糟糕。大的设计公司,总向你灌输他们的理念和价值观。这就像你青少年时跟抽烟的人混在一起学抽烟,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当老师38年里,他一直在鼓励学生去小事务所开始职业生涯。

▲手持水彩手稿的霍尔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摄影:Yudi Ela Echevarria

就在北京时间3月7日晚,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落下帷幕,聚光灯与掌声来到了新晋获奖者——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的身上。而在美国纽约,又一个明亮的清晨,76岁的霍尔早早地醒来,准备走去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一如往常那样。这位建筑大师,正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指引后辈们将建筑当作一门艺术,去全身心地投入。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