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学工学院工业与制造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校长 魏先文

安徽工业大学位于长三角的顶端——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不在省会城市的省属本科高校。目前,该校有一个学科进入安徽省“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三个学科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2018学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目前安徽全部省属本科高校中只有7所共1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而安徽工业大学就占了三个,并列省属高校第一;在2018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该校亦排名省属高校第一。

▲ 图片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官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以为曾经“因钢立市”的马鞍山污染会比较严重,但出乎我们的意料,抬头望去却看到了当地人常说的“马鞍山蓝”,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据介绍这是该市长期重视环境治理的结果,该市也是安徽省首家“全国文明城市”。而2018年刚刚过完60岁生日,同样“因钢建校”却面临转型升级各种挑战的安工大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必然也隐藏着某种缘由。

安徽工业大学的魏先文校长无疑是帮我们解开疑惑的最佳人选。他认为,安工大的发展得益于学科的前瞻性规划、专业的动态调整、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格化塑造。

在魏先文看来,中国钢铁冶金行业经历了供给侧改革等一轮轮的国家调整和城市治理,也在进行着结构优化以及绿色化、智能化等自我进化,安徽工业大学在长期与全国钢铁企业的接触中也敏锐的顺应这种趋势,近年来开始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依托“非均衡”的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如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

而专业的动态优化调整则是在大类招生的“包裹”下给予学生尽可能方便的转专业自由,进而通过学生以及就业市场双重的“用脚投票”对专业进行自然的优胜劣汰。

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分层引进,专项招聘、分类评价”机制,对引进和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的薪酬支付方式,待遇“上不封顶、一人一策”。推进教师队伍“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建设,实施校内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发展。

曾经在英国、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以及访学经历对于魏先文影响很大,他对我们说,除了两国学者的严谨学术作风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外,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导师曾经专门拜托他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八字名句用中文展示于其论文的序言处,并注明出自于《道德经》的哪一章;一个是他的德国导师邀请他到家中吃饭,席间还有一位印度科学院的院士,魏先文惊讶地发现,两人几乎没有聊科研的事情,而是一直在交流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身为理工科的学者却在闲暇之余进行哲学、历史、文化方面的探索和思考,这让魏先文突然悟到了“功夫在诗外,万事可相通”的道理,因此他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并身体力行两件事:一方面就是教师的国际化,学校资助他们出国访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通识教育“照进”理工科学生的头脑才能熔铸成更为健全的科学思维。

大类招生、年薪制、通识教育、分类评价……我想我们应该是明白了些什么。

当然,在“双一流”的马太效应下,作为地方高校建设经费长期不足,基础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引才难度日益增大;传统的优势特色学科面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改造升级,聚焦国际前沿等,依然是摆在包括魏先文在内的安工大领导班子面前的巨大挑战。

▲ 图片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官网

以下为采访实录——

王世新:魏校长您好,我们安徽工业大学刚刚度过自己的60岁生日,您觉得经过了这一甲子的历史变迁,留给了这所大学什么样的文化底蕴?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安徽工业大学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节点值得我们铭记?

魏先文:六十多年来,安徽工业大学致力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一代代安工大人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凝聚了“精工博学、厚德敏行”的校训精神,探索出一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有如下五个发展节点:

一是1958年的“因钢建校”。1958年6月,安徽省委和马鞍山市委根据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响应毛主席“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的重要指示,创建了“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二是1977年的“本科办学”。1977年4月,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开始了本科办学,学校也是当时全国五大“钢院”之一。

三是1985年的“转型升级”。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由建院初期单一的本科层次发展成硕士生、本、专科生培养并举,工、经、管、文等多学科融于一体,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共存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学科教育体系。

四是2000年的“做大做强”。2000年10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华东冶金学院和肇始于1978年的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安徽工业大学,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学科尤其是工科背景下的商科实力。

五是2013年的“体系健全”。2013年8月,学校被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本、硕、博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全日制本科生两万多人,各类研究生近三千人,留学生近四百人。

王世新:自2016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对我们安徽工业大学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站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这个新的历史起点,请您具体为我们阐述一下我们学校未来的总体发展思路?

魏先文:不同于985、211工程,“双一流”建设是从系统层面打破利益固化,发挥“鲶鱼效应”,激发高校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协同进化。

对我们安徽工业大学来说,虽然目前离“一流大学”差距还很远,但我们的优势特色学科经过努力进入“一流学科”方阵还是有可能的。

面向未来,为了全面建成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学校将坚持“一条主线”,聚力“两个一流”。 “一条主线”是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两个一流”是指聚力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学科建设。具体思路是: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牢固树立党建为上、质量为本、人才为基、学科为要、科技为先、治理为道的观念。

王世新:“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特色学科,我们注意到,作为一所未在省会城市建校的省属本科,我们不但有一个学科进入安徽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还有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是如何做到的?

魏先文:一是科学定位,追求卓越。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提出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分类设定了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建设目标,两者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学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体系,以一流学科引领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二是特色发展,服务需求。我校紧扣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工科优势特色,利用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布局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着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如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用新兴学科调整优势学科的结构,用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发展。三是动态调整,优化布局。面向新一轮的博士点申报,学校在充分分析校内外的学科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5个学科作为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绩效考核,自主增设了冶金智能制造及流程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使学科布局更加优化。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来,人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魏先文: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着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此,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要求,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对团队成员和团队核心成员实施聘约管理。2015年,我校着手筹建现代表界面工程研究团队,柔性引进一名国家优青作为团队负责人,全职引进一名青年皖江学者及5位优秀博士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先后投入平台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团队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近期获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2017年,我校成功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选两人,并组建生物化工研究中心团队,首期投入平台建设经费900万元。目前,团队建设和运行达到预期目标,团队负责人之一已获评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

能够取得相对不错的引才成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们兑现引才政策。2017年学校制订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按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优秀博士等五个层次确定人才引进标准,按照“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从人才引进对象需求出发,提供差异化的安家补贴、购房补贴、薪酬待遇、配偶工作安置、科研经费资助和办公条件等。在高端人才引进待遇上做到“上不封顶、一人一策”,平台建设根据需要全力配套。

其次,我们开展专项招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急需紧缺专业博士(如新工科、会计,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实施专项招聘,给予更具竞争力的引才待遇:首聘期内可享受副教授待遇,提供安家费及购房补贴60万元以上,安置配偶工作。

最后,我们注重媒体合作。我校积极拓展引才聚力渠道,除常态化地开展人才招聘工作外,我校与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等主要媒体建立了长期良好地人才招聘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多次组团赴海外开展人才招聘工作,特别是2018年,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在线组织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先后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工作宣传和引才对接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王世新: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作为国内主要的高层次人才平台内联高校,外接英才,是十余万海内外学者荟萃之地,借此机会,也请您代表安徽工业大学对他们说些什么吧。

魏先文: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让我有机会向广大愿意在工科特色高校工作,致力于在冶金、材料、化工、机械和自动化、工科背景下的商科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成就一番事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发出诚挚的邀请,衷心希望大家有机会来安徽工业大学走走看看,进而能够加盟安徽工业大学,助力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一起在伟大的新时代一起进步,共创价值。

魏先文简介:博士学位,教授,曾分别于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10月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访学,现任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安徽工业大学提供)

▲ 图片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官网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85957.html